我国将培训活动分为三类,即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和转业培训。
学徒的学习期限,一般3年或2年,不得少于2年。
职业病者脱产修养,在1年内的,发原工资;1年后,按原工资的90%发给生活补助费。
医疗期为3到24个月。
离休后发原工资100%。
我国职工福利制度大致上包括生活福利设施、文化娱乐设施和福利补贴三个部分。
我国处理劳动争议适用下列形式: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等。
仲裁裁决送达后,15日内当事人不起诉的,即发生法律效力, 调解书送达后即生效力。
争议当事人职工一方在30人以上的集体争议,应组成特别仲裁庭,适用特别审理程序解决。
从劳动责任的形式来看,有行政责任。经济责任和刑事责任。
名词解释
劳动法 狭义上理解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利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广义上理解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劳动关系 是指在现实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争议 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
劳动法律关系 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据劳动法律规范,在现实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法律事实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劳动就业 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某种有一定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职业。
失业 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要求就业而无业可就或者曾经就业而又失去工作岗位的人。
劳动就业方针 是指党和国家制定的劳动就业工作的总原则。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 是承担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任务,由国家和社会扶持,进行生产经营自救的股份合作制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
职业介绍机构 即职业介绍所,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
劳动合同 亦称劳动契约,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确立劳动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集体协商 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协商的行为。
集体合同 亦称团体契约、劳动协约、集体协议,是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工资 是指基本劳动关系,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支付的货币报酬。
工资总量 是指用人单位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工资总额。
最低工资 是指用人单位对单位时间劳动必须按法定最低标准支付的工资。
最低工资标准 是指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工资等级制度 是指根据劳动的复杂性、繁重性和责任大小划分等级,按等级发放工资的制度。
结构工资制度 亦称“分解工资”制,它把劳动者的工资与本人的工作职务、责任和劳绩密切结合起来,以立于提高劳动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促使人才的合理流动。
效益工资制度 又称工效挂钩制度,即企业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挂钩的制度。
工资形式 是指计量劳动和支付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 是指按照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劳动繁重程度和工作时间的长短支付工资的一种形式。
计件工资 是指按照合格产品的数量和预先规定的计件单位来计算的工资。
奖金 是有效超额劳动报酬,是职工工资的补充形式,是对在工作和生产建设中取得卓越成绩得职工得一种奖励。
津贴 是指补偿职工在特殊条件下得劳动消耗及生活费额外支出的工资补充形式。
特殊情况下的工资 是指依法或按协议在非正常工作情况下支付给职工的工资。
工资保障 是指实现“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的宪法原则的全部制度,如提高工资、稳定物价、扩大劳动就业、举办各种福利事业、修建住宅等确保工资水平的稳定和提高的所有制度。
工作时间 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规定,在一昼夜之内或一周之内由于完成本职工作的时间
休息和休假 指劳动者在任职期间,根据国家规定,不从事劳动和工作而自行支配的休息时间和法定假日。
工作日 也称劳动日,是指法定的以日为计算单位的工作时间。
标准工作日 指在一般情况下法律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
缩短工作日 指少于标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
延长工作日 是指超过标准工作日的工作时间。
(温馨提示:如果你对“湖南自考劳动法复习资料(2)”问题还有疑问,请及时联系咨询易老师:0731-83385607 15111236646 或者QQ咨询:
)
更多长沙理工大学自考信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 易老师 微信进行咨询。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